在孩子新學期的家長會上,收到了來自學校和班主任老師分享的一本關于育兒的書籍《你好,小孩》,以為和以前看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一樣,大多都是雞湯,就沒有打開看,直到班級家長群里收到老師邀請分享讀書感悟的時候,我才拿起書本翻閱起來,現在回想起書中內容,還是覺得心潮澎湃!
書中寫到,孩子需要在成長中一點一滴地去塑造生命的多樣性、豐富性和可能性,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放下焦慮,去擁抱和承受這種生命的不確定美。書中頗多情節讓我感觸良多,也讓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,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,我希望自己不僅是引導者,也是同行者。
我記得有一次,和孩子聊天的時候,我說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,如果媽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,你告訴媽媽,媽媽也會改正的,就像媽媽指出你的問題一樣,我希望我們在很多時候就像朋友一樣,互相鼓勵、互相安慰,互相給予力量。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用放在一起比較,他們更希望得到肯定的眼神和贊美的話語,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愛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,一定要在愛的基礎上,注意語言,注意神態,讓孩子在得到愛、尊重、支持、信任、自由的前提下實現更加高級的自我成長!
文中看到小萌講到,本本第一次網上測試跳出計時器時,孩子慌張得哭了,回想到當時兒子也遇到過這種情況,雖然那個時候不太明白孩子的心里,但太慶幸自己沒有發脾氣,而是一直鼓勵安慰,一個新的挑戰是需要孩子用時間去理解和適應的。要讓孩子去感知這個世界,或者陪他一起去感知,自己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,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了,他們會有想告訴你的,也有不想說的事情,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們,理解他們,我覺得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,都有它非凡的意義,作為媽媽,一定要扛得住別人的白眼和不解,不要把面子上的傷害,擴大到孩子身上,家是港灣,而不是“道德天堂”。
在很多的家庭中,父親的角色都會有一些缺失,我記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因為爸爸工作的原因,很少的時間陪伴他,他抗拒到不讓爸爸替他換衣服,不讓觸碰他的小腳,后來我們慢慢發現這個問題,決定每天即使再忙,也保持一通視屏通話,就算爸爸一直在講話,孩子沒有太多的回應,也堅持著,后來慢慢的,孩子開始給爸爸講自己每天發生的事情,有些說不太清楚的,我就在旁邊補充,就這樣,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,多了一些陪伴就多了一些親切。
回想兒子如今這樣暖心,也是來源于平時自己給予的關心,讓他學會了如何去關愛身邊的人和自己的親人。最后小萌老師總結了三點建議:第一,關心對方;第二,一起面對;第三,事后復盤。在兒子大概兩歲多的時候,一次出門剛上車,孩子爸爸就關了車門,立馬就聽到兒子突然的哭聲,發現車門夾住了兒子的大拇指,我的第一反應是檢查兒子傷情,安慰兒子,孩子爸爸的反應是責備兒子為什么把手放在門縫中,我立即制止了他。過后,他告訴我,他小時候受傷時,他的爸爸就是第一時間責備他,不會關心他。通過這件事情,他特別明白兒子當時的感受,那一刻他需要的就是安慰,就是緩解那一刻的疼痛。所以小萌教會我們在遇到此類事件,該如何處理,如何穩定好自己的情緒,和孩子共同改變,一起成長。
每個孩子長大以后都是社會的一員,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,他也是這個社會的孩子。我們不應該用成年人的行為準則和禮儀去要求自己的孩子,讓孩子知道這個社會是開放的,是一個有愛的、溫暖的大家庭。阿德勒說,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擁抱缺陷,接納自己與世界的不完美,感謝“小孩”,有你真好!
(南鄭供水公司)